“智造”與“制造”結合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而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從中國 “制造”轉型到 “智”造,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不過,中國“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認中國制造,而必須要對自身的人口、國情,以及復雜的社會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推行中國“智”造,要跟“世界工廠”說再見,這個說法可能過于樂觀,也過于脫離目前的實際。因此,油墨企業需注意,發展智慧制造,并不是要甩掉傳統制造做新‘智’造,而是要在傳統制造的基礎上,發展智慧制造。
轉型“智造”面臨的挑戰
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壓力,既來自發達國家,也來自發展中國家。歐美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制造業振興戰略,重塑新的制造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現在有低成本優勢,中國目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面臨兩方面的擠壓。
油墨企業向“智造”轉型還面臨著四大挑戰:一是油墨產業需要從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過渡;二是油墨產品生產需要與市場融合,適銷對路;三是油墨企業面臨人力資源的創新壓力;四是相關金融機構為新經濟提供的服務還較為滯后。
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智”造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可能沒有知識的貢獻。但目前為止大部分還是處于一種“智”+“造”的關系,遺憾的是由于缺少研發創新,“智”與“造”之間是中斷的。
油墨企業要使“智”與“造”之間更緊密,可以將自主研發與引進相結合,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助力行業轉型升級。總之,油墨企業要從制造轉向“智造”,應發揮“雙引擎”作用,促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