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國內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制造業的新危機已經出現在眼前。每個企業生產經營的最終目標均是為了利潤最大化,而極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是最有效手段。眼下,木地板行業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為了自救,有些企業采取了極端辦法保利潤,最終導致了陷入顧此失彼、沒有品質堅持、忽視供方利益的降成本誤區中。
誤區一:對采購成本盲目壓價,導致原材料品質下降
有些木地板企業盲目地削減在采購環節上的成本支出,繼而所購進的原材料價廉質次。如果單單就采購環節而言,確實做到了成本最優化,但因為質量較差的原材料致使生產環節的成本上升、銷售部門的費用增加、客戶滿意度降低,將這些問題匯總,就會發現整個價值鏈的成本在增大。更有甚者,由于采購價格下降,導致原材料出現以次充好現象,引發品質事故,從而導致公司品牌受損,更是得不償失,即所謂的“沒有錯賣,只有錯買。”
誤區二:把降成本局限于生產活動過程中
有些木地板企業把成本自然而然地理解為生產成本,把降低成本局限于生產活動過程,別無他顧。其實,在傳統制造業,生產成本只是總成本的一部分,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成本產生于技術研發、市場行銷、消費者服務等領域,而它們在成本分析中卻常常很少受到重視。因此,木地板企業在重視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要從整個供應鏈角度去尋找成本降低的途徑。否則,過于局限生產成本,不但效果不夠彰顯,有時會物極必反。
誤區三:將成本降低視為所有環節支出最小化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一些木地板企業卻把降成本錯誤的理解為追求所有環節支出成本的最小化。供應鏈是企業相互依存的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所構成的一個系統,各環節之間成本相互影響,有時甚至此消彼長,因此,應通過各項供應鏈環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最優化帶來成本削減的機會,追求總成本最優化。
誤區四:又想馬兒跑得快,又想馬兒少吃草
部分木地板企業管理比較粗放,資源使用效率較低,因此,加強成本管理對于企業盈利至關重要。但是,降低成本的真諦是提高以貨幣計量的投入產出率,而不是一味提高投入產出系數,也不是一味壓縮成本。但讓人遺憾的是,很多木地板企業成本管理卻步入誤區,特別是在人力成本管理方面,又想馬兒跑得快,又想馬兒少吃草,這可能嗎?其結果只能是逆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同行的人才培養基地。
誤區五:降低成本時缺乏整體規劃
有些木地板企業在降低成本時,因為缺乏整體規劃、事前規劃,往往導致以相互矛盾的方式來降低不同環節的成本。他們試圖增加市場占有率,從規模經濟中獲益,卻生產了多種多樣規格的產品,結果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規模效應。他們將工廠設在靠近消費者的地方以節省運輸費用,卻因產量分散而導致生產成本反而增加。同時,由于產品成本的差異性往往影響其在不同市場銷售的競爭力,企業可能對某些產品或客戶定價過高,而對其他產品或客戶給予價格補貼,無意之中的價格交叉補貼往往使競爭廠商有機可乘。
對于最為制造業大國的我國而言,“控制成本”是個永遠值得探討的問題。木地板企業應遵循衡量成本優勢原則,即在保證與競爭對手提高同等產品價值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盡量削減不增加產品和服務差異性的成本。而如果盲目降低成本,不但沒給企業帶來真正的成本優勢,還會得不償失。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